高等教育转方式调结构已成为大势所趋,这也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教育部提出应用技术大学转型,人社部启动了大学生就业工程等等都是举措。积极开展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势在必行。
金融学专业在学校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工作中被确定为四个重点专业之一,也是唯一入选的人文社科类专业。在历时近半年的人才培养方式改革过程中,财经学院领导及参与试点的相关教师通过市场调研了解市场对金融人才需求的情况,确定专业定位,进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
在本次改革过程中,学院领导及相关教师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每周至少两次召集教师集中研讨、论证,并通过多种渠道,如各种网络社交平台,随时反馈信息,第一时间作出相应的整改。改革的过程曲折而艰辛,经历了迷茫、质疑、颠覆、吸纳、整改、完善,其间也得到了教务处、绩考办等部门的大力指导和支持。
改革后在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优化课程体系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
1. 专业定位更加明确
全国大部分高校都开设有金融学或相关专业,我校的金融学专业如何在夹缝中生存,通过调研认为我们要有错位竞争的理念,以培养面向交通投融资方向的专业化人才为特色确定专业定位。按照专业定位、毕业要求、分解可测指标点、构建课程体系、制定课程标准等环节依次进行,使课程质量标准更加适应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新要求,培养出的人才更能适应社会需求。
2.优化了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方式改革使课程体系更加优化,原来方案中的重复课程,与课程群联系不够紧密的课程,通过本次标准的制定,进行删除或优化;为了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有些课程强化了实践环节;增加了微观金融类的课程,更加与国际接轨;前导课和后续课的勾稽关系更加清晰;教学效果由原来的定性要求,完善为定量标准,使教学过程更加严谨。
3.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原有侧重教学体系理论知识的灌输,改革后通过制定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强调学生的成长力、学习的持续性、知识的应用性,所有课程均需为专业服务;原来从教师角度制定计划,现在是从学生角度制定标准。
人才培养方式改革经过反复论证、研究、推进,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按照鹿林院长的指示,制定课程质量标准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还有一些遗留问题尚待解决,如课余活动如何有效融入培养目标,如何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等。全面推进,并把握好质量监控是人才培养方式改革的关键所在。(财经学院 文/图马媛媛)